
成年人,學會不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
記者:上官云
“我們總把壞脾氣給最親近的人”,在前段時間的一個熱搜中,這句話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討論,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。
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:面對外人,我們禮貌得體,盡可能寬容;當面對親人時,我們的壞脾氣很容易表露無遺,暴躁易怒,傷害親人,也傷害自己。
管理好情緒,是走向成熟的標志。學會不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,是成年人的必修課。
01
最近收官的熱門綜藝《屋檐之夏》里,曾有一期提到了家庭關系。
現實中相當一部分人也許都經歷過這種情況:離家來到陌生的城市,日常生活中塞滿了工作、學習里種種瑣碎的事情,不知不覺,和父母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,打個電話匆匆掛斷。
理由好像也很充分:“忙”字當頭,懶得跟父母說自己周圍的事情,因為總感覺只要一說,他們肯定有一連串的問題需要自己回答,想想就很累。“他們越讓我做什么,我就越煩”。
如此一來,情緒宣泄似乎不可避免。節目中有位嘉賓說,有時會反思自己的行為,跟媽媽發脾氣的時候,往往“有恃無恐”;如果在外面,自己絕對不敢。
類似的情況并不算罕見。網上有過一個小調查,“你會把最壞的脾氣留給親人嗎”,有兩千七百多票投給了“有過”這個選項。
為什么?有網友總結出答案:因為我們知道,對最親近的人無論怎么發脾氣,他們最終都不會責怪你,沒有“副作用”。
02
俗話說,“惡語傷人六月寒”,最親近的人之間往往不設防,過分的言語、糟糕的脾氣如果一發不可收拾,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,甚至留下遺憾。
就像一位網友分享的故事:他大學畢業后沒有合適的工作,焦慮之中,一邊繼續投簡歷,一邊也只能先回老家待著。
幾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了。因為好面子,他跟別人說早就找到了工作,結果有一次同學來家里玩,這個謊言被不知情的姥爺無意間拆穿了。
他心里難過,但當時沒說什么。一次晚歸后,他又被姥爺說了兩句:抓緊干正事,年紀輕輕不要喝酒,再這樣晚上九點以后回家不給你開門……
一氣之下,他跟姥爺吵了起來。之后因為要找工作,很快去了外地??伤恢?,那時姥爺已經得了膽囊癌。“2012年8月,我得到姥爺去世的消息,當時人在寧波,哭了挺久”。
越是面對熟悉的人,也許我們越難以克制情緒??煞催^來說,越是親密的人,才越值得珍惜。
03
對最親近的人,很多人總是容易抱有更高期待。
不只是父母與孩子,夫妻、情侶……在親密關系中,常能聽到類似的抱怨,“其他人也就罷了,你是我最親近的人,為什么也不懂我?”
這個問題,恰恰也是面對最親近的人時,控制不住壞脾氣的一個原因。
比如小秦,她在一家企業工作,同事給出的評價大多是溫和、懂事。她自己說,成年后就只對媽媽發過脾氣,“因為她太能嘮叨了,而且特別喜歡翻舊賬。”
從職業規劃到婚姻,她和母親有太多不同觀點,誰也說服不了誰,“媽媽習慣于數落各種對我不滿意的事,久而久之,我只會覺得她不理解我。”
積累的情緒也會演變為爭吵。小秦發完脾氣會冷處理,不接電話或者出去住,效果并不好,“現在我會努力跟她心平氣和的解釋,畢竟那是家庭,不是發泄壞情緒的戰場。”
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認真經營,面對生活瑣事,即便是親人,也可能出現不一致的看法,有效的溝通,才是解決問題的法寶。
04
有文章提到,心理學認為,人際關系是一個從內向外輻射的系統,親密關系是最內層的核心關系。越是與親近的關系層次交往時,越是不需要“禮貌”來拉近關系或者維系感情。
換句話說,當與關系親密的人相處時,容易喪失交往中的邊界感,說話變得肆無忌憚:在潛意識里,我們擁有很高的安全感,覺得他們不會一走了之。
但是,不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好脾氣,也不是哪個人就應該無條件忍耐,對方的讓步和包容,大多是因為把感情看得比無謂的爭執更重。
有段話說得很好: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,但克服本能,做到對親近的人不發脾氣,是一種教養。或許,對于每個人來說,這都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本領。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竹溪新聞網"、"來源:竹溪論壇"或"來源:今日竹溪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竹溪縣融媒體中心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來源,違反上述聲明者,竹溪縣委機關雜志社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竹溪新聞網注明"來源:XXX(非竹溪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719-2729868 0719-2722699